济南小说网

字:
关灯 护眼
济南小说网 > 本公子真是太难了 > 第四章 李易初献策

第四章 李易初献策


  “易儿,听闻你今日出城了?”

  两碗饱饭下肚,李易耳边传来了母亲的询问。

  这没什么好瞒的,当即点头:“去看了看今年丰收的麦子。”

  李铮放下酒樽,插话问道:“收成如何?”

  “很不错,但要防着老天下雨。”

  李易这话的潜台词并不单指天气,要知道这个世界是真有修仙者存在的,哪怕人族在封神之后鲜有强者出没,但会一两手仙术的人并非没有。

  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。

  不过既然提到了庄稼,李易顺势说道:“公父,今日出巡略有收获,我打算稍后详细拟奏,明日再呈给公父。”

  “好。”

  李铮没理由反对,他很清楚自己以现在的状态撑不了几年,儿子若能有所长进,未来才好延续唐国国祚。

  至于女儿,李铮目光一转,望向有些孤僻的二女:“如今你大哥另辟巧径步入仙途,鸢儿你虽一心想学百家之术,但不妨多与兄长讨教。”

  李鸢放下碗筷,点头:“是,父亲。”

  李铮颔首,随后看向另一边:“袖儿也到了启蒙的岁数,是时候聘请一位西席教她识文断字,省的整日没个消停。”

  自己拿着木勺喝汤的李袖歪了歪脑袋,不太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叫自己。

  眨了眨黝黑的眼珠,两只手抱起差不多见底的陶碗,朝李铮嘟囔:“公父,袖儿敬酒。”

  “哈哈哈~”

  ………

  研墨,提笔。

  家宴结束回到自己的住处,李易要写的东西着实不少。

  最主要的一件事,无疑是耕地连种。粟米和小麦或许因为生长环境、成长周期没法在同一块耕地上实现有效续耕,但小麦和稻米是有可能的。

  按照李易下午出巡时所见所听,栎城周边麦地都是冬小麦,下半年九月耕种,三月末左右开始收割。

  而以栎城气候而言,春末种水稻完全没问题。仅剩的麻烦可能就是等收割完麦子再播种稻子,时间上会有一些来不及。

  “所以提出续耕连种,就得把‘育秧’一并详细说明。”李易提笔沾墨,总觉得自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,又抛出另一个问题。

  在这个世界,水稻同样比小麦更早的出现在东方人族的食谱中。但要说种植技术和经验,却和夏商时期没多大变化。

  直接撒种耕地,能不能有好收成完全看天。

  万一田地杂草过盛导致稻苗营养不良,又或者撒种时埋土不深数月后发生倒伏悲剧,都不用暴雨水患来捣乱,半年辛苦可能全搭进去。

  但是只要提前将‘插秧’神器搬出来,虽然依旧得看老天爷脸色,但很多时节天气因素,都可以人为进行干预。

  换句话说,插秧耕种不会真正提高产量上限,但多半能保住不错的收割下限。

  加上育秧地不用太占位置,可以在小麦收割之前做准备,等小麦收割完,再无缝衔接续耕插秧,这对眼下的唐国而言,不亚于多出一季粮产。

  至于土壤肥力问题,至少若干年后才需要考虑是否休耕,李易稍带一句,然后继续往下写。

  多亏李易刚毕业又进了学校,脑子里很多东西都没来得及还回去,依稀记得几个简单的犁具模型。

  找了块帛布画上犁具,李易不禁想到下午一众乡民收割麦子时的画面。

  上万亩麦田,全靠镰刀割。

  简直要疯!

  反正画都画了,李易又把在老家见过的一种收割用的长柄钐刀给一并附上。

  “其实最主要的,还是要激励那些常年在地里耕作的乡民进行工具改良,或许等以后机会成熟,他们能帮我把播种机、收割机什么的创造出来。”

  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篇策论,李易又检查一遍,确定没有什么遗漏后,才放下手中的毛笔。

  自己简直太难了!

  穿越成公子哥,还要熬夜写报告。

  希望这些东西,能帮上唐国。

  带着最后一丝念想,李易连衣服都没脱,就直接扑倒在床,寻周公女儿去了。

  一夜无话,转眼又是鸡鸣天亮。

  唐公李铮起床后没多久,内侍长尹水拿着竹册和帛布走进养心殿:“君上,公子一早命人送来的。”

  “放下吧,传召司马、司空、司农来右殿。”

  “喏。”

  尹水应声告退,李铮则打开了李易所写的奏文。

  原本只是好奇翻翻,谁想却是越看越细。直到一旁侍婢端来早饭,李铮都没半点反应。

  “易儿都说了什么?”

  这些日子寸步未离养心殿,悉心照顾着李铮的妇人见自家夫君竟会入迷,顿时也泛起几分兴致。

  唐国并没有女性不得干政的说法,李铮又看了几眼随后将竹卷递出,开始细看那些李易用类似三视图的制图法画出的耕具。

  半晌后,老夫老妻对视了一眼。

  李铮张了张嘴,犹豫片刻才道:“此事,你怎么看?”

  妇人看归看,并没接话:“想必夫君自有主张,况且唐国还有诸多大臣,可不用在我这求什么拙见。不过易儿能有一番苦心,我这当娘的甚是欣慰。”

  李铮闻言,轻哼了声:“他都二十有三了,再不学着体察民情,唐国如何交付到他手中。待会我正好要与几位老臣议事,拿去让他们也看看。”

  这话说的,在妇人听来其实显摆夸耀意味更浓。

  笑着端起粟米粥,努嘴道:“先吃些东西吧,你这身子可经不住饿。”

  等李铮吃过早饭,三位唐国重臣也都先后入宫。

  其中司马掌管兵事军务,司农掌管赋税物资,司空掌管建设营造,在没有丞相的唐国,三位便是位高权重的代表。

  “臣等,拜见君上。”

  “都坐吧。”

  李铮依旧裹着长袍,目光在三人面前一扫而过,随后停留在司马陈昀身上:“自虎亭血战归来,边关可有急报?”

  论年岁陈昀与李铮相仿,是当年李铮出逃流离时结交的兵家将才,听到李铮询问,立刻抱拳:“回禀君上,虎亭一战我军虽未得胜但也未败,西秦出动八万兵马死伤过半,同样已从虎亭撤兵,一直退回华水关。”

  “不拿下虎亭,我唐国始终要被西秦锁于北疆。”李铮捏着拳头恨恨咬牙,但唐国眼下打不起了,他只能把这股气憋在心里。

  “君上执意要打,起码得再等一年。岁末一战厮杀数月,西秦倚仗兵刃锋利才能鏖战近百日,臣已将缴获刀枪送去工匠司研究,还望君上能再忍耐一时。”司空言廓这时接话,顺带着把自己最近的工作重心报告一遍。

  李铮何尝不清楚这些道理,当下默不作声转动目光。

  司农许裴以为他是要问春末收割的事,只是没等他开口,李铮却将揣在怀里的竹卷抬了抬:“许卿,你看看这个。”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